能耗“雙控”再現大調整 可再生能源均可同時不納入“總量”和“強度”控制
4月24日,廣東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質量發展用能保障的通知》,文中提出: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盡管當前只有廣東一地發布新規,但表明國家對能耗“雙控”政策進一步松綁正在進行。相對“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此次表述是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過渡的重要步驟,將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形成長期的利好。
一、能耗“雙控”政策的轉變
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此后,在多個文件中,均反復強調了該原則。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提出:落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要求,統籌推動綠色電力交易、綠證交易。
但是,如何執行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并不明確,特別對于“新增”二字如何理解存在分歧。2022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統計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了“新增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年度增量,如“十四五”是以202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為基數,期間每年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將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從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中扣除,但仍納入能耗強度考核。
盡管上述政策對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費,一定程度緩和了能耗總量控制束縛產業發展的這一矛盾,但關于“新增”二字的要求以及仍納入能耗強度考核,意味著能耗“雙控”政策僅試探性地前進了一小步,但對于可再生能源企業以及用能企業來說仍相當不解渴。
二、廣東新政策釋放的重要信號
雖然此次廣東發布的新“雙控”政策僅為地方層面,但位列“高質量發展用能保障”的第一條,體現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對于“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的重要意義。
通知中去掉“新增”二字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意味著企業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均可在能耗消費總量中扣除;同時,可再生能源不計入強度考核是另一個顯著變化,意味著能耗“雙控”導向已與碳排放“雙控”的目標非常接近,由于碳排放“雙控”存在碳排放監測、報告體系不健全的問題,此次表述是一種務實又有效的調整。
同時,通知明確提出“加強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和新上項目用能保障的銜接,各地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可作為新上項目能耗指標來源?!笨稍偕茉窗l展帶來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為地方能耗指標騰挪了空間,為新上產業創造了條件,將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形成長期、巨大的推進作用。
廣東作為我國各項改革的“排頭兵”,率先公開新能耗“雙控”政策,表明國家層面應該已就相關要求對各省進行了明確指示。為了對抗經濟下行的壓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以“可再生能源消費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為核心內容的全國性的能耗“雙控”政策再調整已在悄然展開。
三、新政策的影響分析
1.為新能源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著我國新能源裝機規模越來越大,制約其發展的不利因素也在不斷積累,近期“五一”期間山東現貨市場出現的21小時負電價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由新能源特性引發的市場化收益降低的問題激發了新能源產業的高度危機意識。在市場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新能源要更大規模發展,急需配套相應的政策機制,而消費側為新能源環境價值進行買單的機制仍很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或可解能源轉型制度供給不足的燃眉之急,成為撬動新能源更大規模發展的一個支點。其一,對政府而言,要引入新的產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新增可再生能源是新增能耗指標的來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可能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一要務”。其二,對企業而言,自建可再生能源項目或購買綠電,是克服能耗雙控對再生產束縛的重要手段,在節能潛力越來越低的情況下,搶購綠電是應對能耗“雙控”要求的唯一出路。隨著“雙碳”要求的趨嚴,將在企業之間形成綠電消費的內卷,帶來新能源需求和價格的提升。
2.推動電能替代的發展
新政策對推動工業領域產能擴張意義重大,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絕大部分以發電利用為主,所以按照各行業用電比例不同帶來的利好影響各異。對于有色、機械等行業,電能占比超過2/3,可直接通過綠電消費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其利好程度更高。但在電能終端占比較低的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則通過綠電消費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潛力較低,而這些行業是主要的能耗和排放大戶,通過生產工藝變革促進電能替代成為重要選擇。如鋼鐵領域,短流程的電爐煉鋼比例將增加;食品、造紙和紡織等領域,將充分發揮高溫電熱泵在烘干、噴涂等方面的應用;在可再生能源占比高且電價較低地區,推動電窯爐、電鍋爐改造,但直熱式的電能替代應充分考慮與直接使用化石能源相比,在電能替代過程中是否帶來成本和碳排放的增加。
3.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
在電能無法完全覆蓋的重工業和重型交通領域,生物質和氫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非電化利用將存在更大機會。隨著生物質發電補貼退坡,生物質不經發電,直接轉變為固體成型燃料、液體燃料和天然氣將成為更有前景的利用方式,近期受到歐洲對航空領域降碳的影響,國內生物質航空煤油得到較快增長??稍偕娏χ茪潆m然通過了發電環節,但其終端利用形式是非電。新政策為氫能的發展也提供了推動,隨著制氫成本的下降,在合成氨、氫冶金以及重型交通等領域,將更多使用綠氫作為燃料,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