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 |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這幾個“一”需要關注!
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2023年的工作重點,其中之一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在這個部分里,記者發現,“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內容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
那么,如何理解“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我國城鄉高質量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一個新角度:基礎設施建設著眼“城鄉環境”
回顧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熱詞。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開工一批具備條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老舊公用設施改造等建設項目。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強化規劃引領,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
記者從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現,對“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舉措的闡述多是從區域宏觀發展的角度出發。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在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首次提出要“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有了“城鄉環境”這個新角度,基礎設施建設也能夠更好地為生態環境治理所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不斷完善,環境整治與保護的手段、方式和路徑也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推動環境污染防治的基礎性工作,還是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關鍵抓手,更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場加速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擦亮鄉村振興底色。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也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必答題,因此中央和各部委出臺了多項文件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升,亂倒亂排得到管控;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明顯提升,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
同時,方案提出,要明確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建立健全設施建設管護標準規范等制度,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依法探索建立農村廁所糞污清掏、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戶付費制度,以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服務費市場化形成機制。
近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聚焦鄉村振興工作,從戶內改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為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質提速。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同年,生態環境部出臺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農村環境整治水平顯著提升,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相繼出臺的舉措,只為加快補齊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資金上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數據顯示,2022年,財政部加強了重點民生支出保障,其中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增長13.8%。而財政部發布《關于提前下達2023年農村環境整治資金預算的通知》中,新增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資金預算表”,資金總額為11.25億元,主要支持地方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性、系統性治理措施,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優化鎮村布局規劃,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一次破難題:補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從人民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成為今年城市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其中,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全面提高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和運行效率,環境基礎設施朝著一體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逐步形成了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等收運、處置設施能力和監測監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設施能力不足、技術瓶頸凸顯、保障體系有待加強等短板弱項。這些短板弱項在歷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中均有體現。
例如,2016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省開展督察指出,茅洲河水質污染嚴重,多項重點整治工程進展滯后,生活污水直排,工作機制未理順,污水管網規劃不全,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進度嚴重滯后。
2020年9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向浙江省反饋督察意見時指出,嘉興市港區三期地塊歷史上堆存大量含有毒性物質的污泥,2020年6月轉運污泥時未按處置方案建設滲濾液導流溝和收集池,存在二次污染隱患。
再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曝光全國各地生活垃圾問題超百次,各地無害化處理率低、存量垃圾治理不力、焚燒廠建設滯后、填埋場建設滯后等問題表現突出。
......
而通過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各地將補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推動相關地區和部門加快補齊短板,幫助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其實,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亟需一張“路線圖”“計劃表”。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加快補齊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短板弱項,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基本建立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而在今年兩會,來自“環境資源界”這個政協新界別中的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院長王媛帶來了“關于大力度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王媛指出,不少地區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積累了一些問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這些地區尚未形成系統完備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為此,王媛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推廣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計劃,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期待,通過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