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如何助力一季度經濟“開門紅”?
一家企業負責人近日將印有“一心為民效率高 悉心指導服務優”的錦旗,送到了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政務服務大廳,對這里的生態環境審批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連連稱贊:“你們的環評審批服務好、效率高,5個工作日就拿到了批復?!?/p>
這樣的高效率,在全國各地頻頻出現。一面錦旗的背后,不但承載著企業的高度認可,也折射出生態環境部門在堅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底線的同時,用切實行動不斷優化服務、促進企業發展。
近日召開的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多措并舉支撐服務穩住經濟大盤,出臺貫徹落實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細則,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審批,建立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實施機制。
“開年就開跑”,新的一年,各地生態環境部門不斷呈現新氣象、展現新作為,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創新了一攬子方法,服務企業更加靈活多樣,旨在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助力經濟發展,贏得一季度經濟“開門紅”。
“靠前”服務搶先機,先立后破、提前介入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3年經濟工作。此次會議,堅定了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為跑好“拼經濟”第一棒,各地紛紛出臺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相關文件。
以江蘇為例。1月份,江蘇省2023年一號文件《關于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網上引發熱議。一號文件共有42條,不少內容與優化環評審批相關。緊接著,地市級紛紛表態。蘇州市從12方面提出55項措施;連云港市出臺12個方面80條措施;泰州市提出十二大類50條政策“干貨”……
在這樣良好的大背景下,生態環境部門也紛紛打出“真招”“實招”“細招”,傾力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建設項目快速開工、在建項目復工復產、在產企業安心發展。
近日,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2023年助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若干措施的通知》,出臺20條措施;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全力服務一季度“開門紅”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6部分27條實招硬招;甘肅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強化環評服務保障促進項目落地“大提速”的通知》,推動全省重大項目落地“大提速”……
梳理這些舉措,不難發現,呈現出細化、創新、靈活等特點。
以前只有先拆除舊廠區,騰出污染區總量指標后,才可以建設新廠。江蘇省常熟市趙市華達染整有限責任公司計劃建設改建印染項目,在舊廠區未拆、新廠區建成之前,環評審批就順利通過了,這是為何?原來是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創新實施“先立后破”的審批原則,即先審批改建印染項目,在項目投產前再拆除老項目,這也是太湖流域第一個實現“先立后破”的印染改建項目。
浙江省杭州市生態環境局余杭分局發布綠色助企十二條措施后,也有了新變化。傳統拿地后審批模式只有等土地到手,企業主才能進一步咨詢項目落地的審批流程細則,不僅耗時更久,還會因事前不清楚屬地政策而導致項目難以落地。綠色助企十二條措施落地后,在重點項目拿地前就會介入,開始籌備項目審批工作,“一對一”服務幫助企業主了解政策,保障項目順利落地,得到企業稱贊。
在靠前服務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新性,各顯神通。江蘇省將落實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信息卡制度,為每個重大項目“建檔立卡”,防止審批出現“堵點淤點”;安徽省馬鞍山市生態環境局建立了全市重點項目生態環境要素保障會商機制,在環評管理中提前介入,主動服務。
時間就是命令,任務就是責任。生態環境部門既要堅守底線,敢于說“不”,更要擔當作為,善于說“行”,實實在在為企業解決困擾發展的“硬骨頭”,增強疫后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減法”審批提效率,“打捆”審批、一站搞定
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離不開一個個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的快速落地。生態環境部門巧用“減法”,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緊貼企業“一站式”需求,進行“打捆”審批、集中辦理,開展“三審合一”,實行“一證式融合”,開通綠色通道……旨在力爭減少審批時限,減少審批材料。這些舉措的落實,讓企業真正“少跑腿”,不但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更讓企業感受到了溫暖。
就在本月,重慶北泉溫泉開發有限公司澄江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依法各類審核手續,在辦理的同時,就收到了重慶市北碚區生態環境局為其核發的建設項目環境評價批復、入河排污口設置批復和排污許可證,成了北碚區開展“三審合一”方案實施以來,首家同時辦結三項審批事項的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生態環境局義烏分局在了解到紅糖企業存在的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困難后,與紅糖產業協會溝通對接、聯合推動,將全市所有紅糖企業進行了“打捆”,一起辦理環保設施“三同時”驗收。如今,義烏全市46家紅糖生產企業均實施了“打捆”環評審批,從原先“編制46本報告申領46本排污許可證”縮減為“編制3個報告申領46本排污許可證”,費用也從原先的單家企業1.5萬元降低至3000元左右。
企業紛紛表示,這種創新模式極大減輕了企業負擔,既加快了環評手續辦理時間,也減少了環評編制成本,讓企業發展有了“加速度”。
近日,黑龍江省政務服務中心試運行。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作為首批進駐單位,將符合條件的28個事項進行集中辦理。曾經需要到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告表等材料才能完成的許可審批,現在去省政務服務中心就可一站搞定,還可享受到20條推動經濟發展的利好措施。
此外,科技賦能,強化非現場監管,減少對企業非必要的打擾。浙江余杭分局對正面清單企業實現遠程監管,對民生保障密切相關、污染物排放小、環境風險低、吸納就業強的企業做到“無事不擾”;山東壽光分局積極推行非現場執法,充分利用走航、視頻監控、智慧用電等科技手段,精準發現環境違法問題,減少對企業的現場檢查,保障正常生產經營。
“加法”服務暖人心,調研幫扶、專員服務
“首席事務代表真是太給力了!”在黑龍江省政務服務中心,有企業感嘆道。
“有服務專員真踏實!”“企業環保水平提升了一大截?!标兾魇氹u市建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
針對有些企業對政策及法規條例一知半解的情況,服務質量做“加法”,開設服務專員、首席事務代表,開展調研幫扶,成立工作專班等,不僅幫助企業少走冤枉路,也減少了政府部門日后的執法監管難度,一舉兩得。
遼寧省沈陽市日前制定2023年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包保服務清單,建立省、市、區重大項目包保服務“三本臺賬”。每個重大項目指定一名包保服務專員,負責跟蹤、聯絡、落實重大項目具體包保服務工作。
“我們項目建設時間比較緊張,在服務專員的協調幫助下,不到十個工作日就獲取了環評批復。服務專員還聯系有關領域專家,對我們項目環保方面有關事項做了詳細講解,給了具體建議,減少了建設成本?!苯?,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一位企業負責人這樣評價服務專員。在金臺區,這樣的企業服務專員有100多名,分別從各部門、園區、高等院校、工業特派員和服務機構中遴選而出。
開展入企幫扶指導,當好企業發展“店小二”。春節剛過,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生態環境分局就深入各企業實施精準幫扶。目前,已完成10余家重點企業的調研幫扶;山東省棗莊市生態環境局在全系統開展“包鎮聯企”活動,市局8名縣級干部、9名科級干部聯系65個鎮街、65家企業,各分局均同時開展了“包鎮聯企”活動。
農歷新春開工第一天,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迅速行動,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紛紛做好“服務員”“督導員”。如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現場“體檢”幫扶,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實地調研為高質量發展“把脈開方”,清遠市生態環境局“面對面”幫扶企業落實排污許可。
環評是項目建設的前提,是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福建省泉州市生態環境局出臺12條具體舉措,以2023年度884個市重點項目為首要服務對象,做到全市環評審批“一本賬”;山東省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曲阜市分局精準分級,按照報告書、報告表、登記表、無需辦理四個辦理層級成立專班,安排工作人員逐一對接企業,為環評報告的編制提供“保姆式”科學指導。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一個個“實招硬招”,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助力今年經濟運行整體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