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熱潮顯現,點綠成金,讓“顏值”成“價值”
旅游市場的復蘇是全面的,出境游快速升溫的同時,鄉村游也成為了“新寵”。
一股正在興起的“粵式新潮流”印證了這一點。體驗草坪露營、品嘗鄉村美食、入住精品民宿……每逢周末,不少城市游客就會來到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竹洞村“打卡”,構成了周末鄉村游的生動側影。
發展鄉村旅游,廣東大有可為。從資源稟賦上看,廣東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獨特,鄉村眾多,類型廣泛,且廣府、客家、潮汕文化等內涵層次豐富,有巨大的潛力可挖;從發展條件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擁有龐大的旅游休閑市場,消費群體龐大,春節期間廣東的文旅“開門紅”便是例證。
“美麗經濟”的悄然興起,還得益于多重政策利好。去年4月,廣東出臺了鄉村休閑產業“十四五”規劃,瞄準千億產業規模;近年來,廣東持續打造“粵美鄉村”品牌,以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已涌現出一批特色鮮明的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值得一提的是,近來備受關注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將更好地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色和村的資源,也必將給鄉村旅游帶來良好的發展契機。
方向已明,信號已定,重在落實。留住都市游客的“鄉愁”,首先應寫好差異化文章。鄉村旅游的優勢在于“輕量化”,不僅可以說走說走,還能反復前往,其實游客的期待值不低。因此,讓“頭回客”轉化為“回頭客”,不能簡單“開門迎客”,或是盲目“抄作業”,給人“美則美矣、韻猶未也”之感,還要不斷挖掘其文化內涵,見人見物見生活,在千姿百態的“農”味和“鄉”氣中,呈現出一個不一樣的廣東。
其次,要樹立系統思維。一方面,不能把旅游僅僅理解成單向的消費行為,從軟件到硬件,從“面子”到“里子”,從服務提升到基層動員,無不要求鄉村建設要群策群力、通盤考慮,以實現游客和村民的共贏;進一步看,“一枝獨秀”不如“滿園春色”,走精品路線、融合多元資源,不失為延長旅游價值鏈的理想選擇。如南粵古驛道沿線的不少村落,就可以基于文化和地理上的關聯串珠成鏈、抱團發展,繼而擦亮整體品牌。
無論是基于文化、生態還是經濟等維度,鄉村都是一座富礦,有待更好地維護和開發。同時也應當看到,實現鄉村振興,旅游并非唯一路徑。強調這一點也是在提醒:鄉村的主體是農民,無論發展旅游與否,尊重他們意愿,保證其充分的參與,都應成為一種共識。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笨梢云诖氖?,隨著鄉村游的提檔升級,“到鄉村去”不是低層次旅游的代名詞,也不是為了避開熱門的次優解,而是越來越多人的心之所向。樂見更多的鄉村因地制宜、點綠成金,“鄉約”變“鄉躍”,“顏值”成“價值”。